朱德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来源:《党史文汇》2015年第10期 作者: 日期:2023-09-12 15:32:17
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打出了坚决抗战的旗帜,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火焰,成为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中朱德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举世公认。
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持久抗战提供坚实基础
1937年9月,一二〇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随之东进,奔向晋北战场,沿途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积极协助友军在山西抗击日军的同时,抓紧做好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抗战道路。
平型关战斗后,朱德、彭德怀根据中共中央新的部署,迅速将部队由集中配置改为分散配置,实施大规模战略展开。一一五师活动于晋东北,控制五台山、恒山,着手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二〇师活动于晋西北,并分兵一部到冀西沦陷区,控制管涔山。一二九师先遣队在刘伯承师长的率领下从陕西富原县庄里镇出发东进,按计划先进入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地区,然后着手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1937年10月,朱德等致电中央军委:我们目前应以一切努力,争取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据此,八路军对各师进行作战部署并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认可。
11月太原失守,标志着“山西正规战争已开始结束,开始游击战争的新阶段”。从此,八路军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朱德在石拐镇八路军总部会议上作出部署:一一五师除聂荣臻率领一部留在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迅速转移到汾河流域和晋南,开展群众工作,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一二九师在晋东南创建根据地;一二〇师仍在晋西北同蒲铁路北段活动。此后,从1938年3月至1940年5月,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几乎一直转战于太行山区的武乡县和沁县。
1938年4月,日军以第一〇八师团为主力,调集3万多兵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九路围攻”。朱德、彭德怀命令参战部队乘敌分进之际,集中优势兵力,从侧背给日军以各个打击。经过半个月的艰苦作战,八路军共毙伤敌4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并收复了十余座县城,巩固并扩大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进而向河北、山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朱德根据中央精神,积极着手在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4月,朱德电令一二九师及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迅速从太行山区派兵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展开,为在晋冀鲁豫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随后,他还命令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和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组成第四纵队,挺进冀东、热(河)南、察(哈尔)东北,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派一二〇师李井泉率骑兵支队,北上绥远大青山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根据形势的发展,12月,朱德、彭德怀电令一二〇师主力挺进冀中平原,统一领导该地区八路军各部队;命令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两个团到苏鲁皖地区和山东开展工作。这些战略行动,极大地加强了平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为坚持持久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率八路军总部开赴前线到1940年5月奉召回延安,在近3年时间里,朱德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八路军将士,克服重重困难,在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国土,建立起晋察冀、冀中、冀南、平西、晋冀豫、晋西北、冀鲁豫、鲁西北、鲁南、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华北前线的八路军也由刚到山西时的两三万人发展成22万人的正规部队,并树立起巨大威望。华北敌后环境险恶,斗争错综复杂。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绝非易事。这些抗战成绩的取得,朱德功不可没。
坚持持久战战略和游击战战术,为抗战胜利提供正确军事指导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朱德就对战争形势作了分析:抗日战争不是一年半载与一两次战争就能解决的。战争的时间必会长久,战线必定很宽。
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朱德阐述了八路军应尽早开赴华北并在华北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朱德指出:我们不能速决,希望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呢?主要是解决我们的中心与主导应该放在何处的问题。他认为,在用兵上,不能平均去部署,要把八路军作战的“中心摆在支持华北”,“重心争取在太行山及其以东”。朱德强调,八路军出动以后,应注意保存兵力,但保存的方法应是积极的,向前的,发展的。只有积极活动,才能发展抗战。持久战不能单拼消耗,主要是发动群众,军事上是发动广大游击战争。为了争取国民党军队能在前线阻止敌人一个时期,要在国民党军队还能抵抗时,及早布置工作,争取在华北的持久战;即使友军都退下来,我们也能在华北支持。朱德还在具体分析日军和八路军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得出八路军一定能够在华北坚持抗战的结论。他的论述和主张,既有党内共识,也有独立见解,这些有益的探讨,对洛川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战术上,随着抗战实践的发展,朱德不断强调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性。1937年8月,朱德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游击战是抗战中的重要因素,游击队在敌后积极活动,敌人就不得不派兵守卫其后方,这就钳制了它的大量兵力。1937年10月,朱德在山西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时指出: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我们打的是持久战,战术上打的是速决战,而避免阵地战,混合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之后,随着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党中央、毛泽东对这一方针反复论证和大力强调,朱德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而且深感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是实行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在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之后,他发表文章、谈话和发布指示、训令等,努力促进全军干部战士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指挥各部队坚决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2月,朱德、彭德怀在总结八路军入晋作战的基础上提出:“(一)自主的有计划的去进攻和进扰敌人,切忌被动的应战。(二)集中优势兵力,突然包围袭击薄弱之敌而消灭之。(三)避免无把握的战斗。万一被迫而应战,见无胜利把握时,应毫不留恋的向安全及便利于进行作战地带撤退。(四)如遇敌人进攻,只以极小部与敌作有弹性的周旋,主力应隐蔽的迅速的转向敌侧后突然袭击。(五)战斗胜利,应估计敌之援兵可能与否,自己部队应作战斗准备或转移适当地带,不要久住一地。”这5条基本原则,为八路军在山西乃至华北敌后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1938年2月到5月,《前线》和《群众》周刊先后连载朱德的军事名著《论抗日游击战争》。这部著作集朱德游击战思想之大成,对于指导游击战争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部著作和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一起,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抗日军民坚持抗战、战胜日军的重要思想武器。
创造性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抗战胜利凝聚强大力量
(一)始终坚持和争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
朱德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成为统一战线的主体。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党和八路军的独立性。朱德不仅赞同毛泽东的主张,而且在怎样争取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作用上,他认为:共产党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基础作本钱。在怎样保持共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上,他敏锐地指出:从苏区派到白区去工作的同志,应该具备起码的条件,就是自己要有阶级觉悟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否则,就会糊里糊涂被人家吸引。同时,在党内要进行说服和教育,提高全党的认识,要对这个问题引起警觉,要发挥吃苦耐劳的长处,打破酒色财气、富贵功名的难关。
(二)始终坚持争取各方抗日力量,不断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初期,为争取各方抗日力量,朱德注意在政治上帮助友军进步,在训练上帮助友军提高战术,在战役中主动配合友军作战,使华北战场出现了国共双方军队团结合作抗击日军的动人场景。朱德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其中,同卫立煌将军的友好相处,堪称典范。忻口战役就是他们合作抗日的著名战役。卫立煌曾表示:“今后我要继续和八路军亲密合作,向八路军学习,和八路军一道坚持华北抗战,决不退过黄河。”对于国民党上层顽固派,朱德始终坚持有理有力地反击,同时不忘积极争取的立场和做法。1939年3月,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公开走向反共投降的道路。当阎锡山制造企图消灭“新军”的十二月事变时,在朱德、彭德怀等的统一部署下,八路军有力地支持山西新军进行自卫抵抗,使阎的计划落空。为了避免国共合作破裂,在山西仍对阎作了一些让步,把吕梁山的大部分地区让给他,八路军只控制一小部分地区和一条通道。通过对阎采取打拉结合的策略,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保持,恢复了团结抗战的局面。
(三)始终坚持坚定的原则立场,坚决打击和积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衅事件
对于蓄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固分子,朱德必予严词驳斥,坚决还击。1938年11月,朱德对冀南的反摩擦斗争发出指示:“硬不破裂统一战线,软不伤政治原则立场。”1939年1月,他根据鹿钟麟在冀南大肆反共的情况,及时提出采取正当自卫手段击破鹿的阴谋挑衅,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坚持和维护了统一战线。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朱德多次建议党中央采取“硬”的立场和有力措施坚决反击。一方面向全国宣传3年来抗战成绩,同时向全国说明皖南事变真相,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要乘他们向我们进攻时,顺手牵羊地消灭其一部分,但此军事行动要有度,“军事上主要是防御”。这个建议后来被中央采纳。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抗战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朱德领